反全球化运动,反全球化运动的著名运动

时尚网,时尚女装,时尚杂志 37℃

反全球化运动的著名运动

近年来大规模的反全球化运动,至少有下列数起:

1999年11月 美国西雅图反对世界贸易组织,成千上万群众抗议世贸自1995年成立后四年来推动的贸易自由化政策。

2000年4月 美国华盛顿五一劳动节前夕游行,两万名工会、劳工组织和环保人士反对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会,约有1350人被警方逮捕。

2000年5月6日在泰国,有数千名群众抗议在清迈举行的亚洲开发银行(ADB)33届年会。

2000年9月11日 澳洲墨尔本 围堵世界经济论坛(WEF),示威群众组成人链,希望阻止作为全球富豪和统治精英的俱乐部的论坛召开。

2000年9月26日 捷克布拉格 反对世银、国基会(IMF),连续多天有一万五千人堵塞会场周围街道,捷克的总统哈维尔派出军警镇压,甚至有纳粹党徒协助警方。

2000年10月底 韩国首尔 抗议第三届欧亚高峰会(ASEM),韩国民主劳总和学生与市民团体发动三万工人、学生团结一致反对全球化,喊出“另一个世界是可实现的!”。

2000年12月6日 法国尼斯 反对欧洲联盟(EU)高峰会议,共计八万来自各地的示威者,包括欧洲工联(CES)发动的工会会员冒雨游行,反对大财团控制下的欧洲和欧盟一体化政策,争取一个保障人民生活的欧洲。

2001年1月27日 瑞士达沃斯 反对世界经济论坛,瑞士军警以防范暴动为由,阻止来自欧洲各国群众到来示威。在地球的另一端,巴西的阿雷格里港,一万人参与名为“世界社会论坛”的民间会议,讨论有别于财团主导的全球经济秩序和社会模式。

2001年4月 加拿大魁北克 反对美洲自由贸易协定,钢铁工会会员、环保人士和左翼团体走在一起,共同反对贸易协定,指出它方便大资本的剥削自由,使美洲各国工人的待遇竞相向下调低,使财团利润需要凌驾于环境保护之上。

2001年5月1日 世界各地 国际劳动节,世界各地都有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反对官商全球一体化政策,要求保障劳工权益。

2001年6月16日 瑞典哥特堡 反对欧洲一体化,八万来自欧洲各国的群众,反对欧洲联盟进一步推动经济自由化及抗议美国总统布什到访。警察更开枪打伤群众。

2001年7月20日 意大利热那亚 抗议八大工业国会议(G8),创纪录的十五到三十万群众聚集在热那亚街头,遭到警方强力镇压,一名青年当场遭警方射杀。

以上所列只是较大规模的抗议行动,事实上,在全球各地都有大大小小反对新自由主义、反对全球化的斗争。在东亚地区,除上述的韩国以及社会主义运动相对强大的菲律宾外,反全球化运动也有所发展。邻近台湾的香港,是跨国资本推动中国私有化进程的重要据点,早在1997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会年会时,就有反对阵线的组成,进行了示威活动。2001年5月,财富论坛在香港举行会议时,《全球化监察》及部份学生、民间团体,举行了反对富豪瓜分世界,主张全球资源人民共享的抗议行动。在日本,2000年7月在冲绳召开的八国高峰会也遭遇了抗议者,21世纪初日本的进步团体也在筹组ATTAC(Association for the Taxation of Financial Transactions for the Aid of Citizens,国际上重要的反全球化运动组织,1998年创立于法国,创立的初衷是要课征托宾税Tobin Tax,以管制资本流动,在尼斯示威和巴西世界社会论坛中都有重要角色)的日本分部,准备更积极的推动反全球化运动。

"反全球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全面看待“反全球化运动”?

所谓反全球化运动兴起的缘由,也就是指人们为什么要反全球化的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反全球化呢?是因为当今的全球化进程中产生了许多严重的问题的尤其是社会问题;是因为随着当今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前进,世界却日益分裂化;是因为当今西方主导的全球化不能公平对待世界每个国家,不能公平对待世界多数人民;是因为作为客观趋势,作为自然历史进程的全球化如果继续照此轨迹进行下去,那人类真正的、彻底的解放前途就遥遥无期,人类就会有面临毁灭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在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就曾郑重向与会代表指出:“由于其生存的自然条件迅速不断地消失,一个重要的生物物种——人——有灭绝的危险。”(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第14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人们对当今全球化本质的认识日益深刻,人们对当今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灾难越来越感到切肤之痛。正是这一系列的原因,人们终于开始行动起来了。于是,我们终于看到,在世界各地,一场场反全球化运动成星火燎原之势地爆发开来了。

主要问题

那么,当今的全球化进程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或者说,当今的全球化进程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样的灾难呢?关于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其著作《全球化与现代资历本主义》中作了这们的概括:“资本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带给了我们什么,……此时此刻有8亿人口挨饿;10亿人口是文盲,40亿人口生活贫困,2.5亿儿童要做工,1.3亿儿童受不到任何教育,1亿孩子流落街头,每年有11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死于营养不良、贫困和可以预防或可以治愈的疾病;多个国家内部和多个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生态环境遭到无情的、几乎不可逆转的破坏;不能恢复的重要资源正在迅速被浪费和消耗;大气、地下水、河流、海洋受到污染;所候的变化已经带来了不可预言的、明显的后果。本世纪(20世纪——引者),10万公顷的原始森林消失了,还有同样面积的土地变成了沙漠或无用的土地。”(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第54—5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全球日益贫富分化

可见,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首要问题就是全球日益贫富分化的问题。哥伦比亚总统内斯托·桑佩尔曾经指出,并非所有的人都能从当今的全球化进程中得到同样的好处,在当今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经济蛋糕是做大了,但是在分配经济蛋糕时,“大蛋糕分给富人,其他人只得到面包屑”。(《人民日报》1998年10月10日)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其趋向不是使发展全球化而是使贫穷全球化,不是尊重而是侵犯我们各国的主权,不是主张各国人民之间团结一致而是主张在不平等的市场竞争中各寻活路。”(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第106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不争的事实

在当今的全球化进程中,全球化日益贫富分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让我们看看美国《商业日报》在1998年10月16日一篇题为《穷人与富人》的文章中提供的令人震惊的事实吧,这些事实是从联合国一篇关于人类发展的报告中摘选出来的,主要是有关全球穷人和富人享受商品和服务的比例。这篇文章写道:“正如人们可能预料的那样,‘富人可能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例如,世界上20%最富有的人消费着全球商品和服务总量的86%,而20%最贫穷的人仅消费1.3%—20%,最富有者消费全球肉类和鱼类总量的45%,能源总量的58%……占有74%的电话线和87%的汽车。……世界上最富有的3个人拥有的财产超过了48个最不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总和。”(《穷人与富人》,美国《商业日报》1998年10月16日)

全球日益贫富分化的事实甚至连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也不讳言,他在一篇题为《一个不公正的世界乃是一个危险的世界》的谈话纪要中指出,现代世界是20%的国家掌握着全世界的80%的财富。他自己也认为,这种状况是不能持久的。因为这种不平衡的状况是对和平的严重威胁,一个不公正的世界是一个危险的世界。他还指出,世界上现有30亿人每天所得不足两美元。(黄晴:《危险的失衡》,《人民日报》2000年11月15日)

富裕中的贫困

关于当今的全球贫困问题,极具悲剧性色彩的一点就是,这种贫困是“富裕中的贫困”。现在全球一天生产的财富,无论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远非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代的生产的财富相比,更遑论资本主义以前的一切时代了。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巨大的科技潜力和创造财富与福利的如此非凡的能力,同时,世界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不平等和存在如此严重的不公正。在通讯和距离方面使世界变得更小的那些令人惊叹的技术成就,与贫富之间、发达与此同时不发达之间巨大的、日益悬殊的差距同时存在。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悲剧。尽管千万年以来,人类就一直在努力求解走出贫困之道,但是,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得到空前增长的今天,又有谁敢说,人类的贫困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了呢?又有谁敢宣称人类贫困问题的历史已经终结了呢?在这里,我只能说,人类呀,虽然你富于智慧,但你却偏偏让它酣睡。

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

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另一重要问题就是当今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进程几乎与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同步,这不能不使人们把生态环境的恶化归咎于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人们纷纷指责说,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精英们及其控制的经济实体做出的决定往往不民主,因而最终导致全球生态环境破坏。不仅如此,西方发达的国家却“慷慨地”让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让世界的大多数人民“尽情”品尝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恶果。1998年9月14日墨西哥《至上报》上一篇题为《富国和穷国的不平等也反映在破坏生态环境臁受害的程度上》的文章就谴责说:“工业化国家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源头。但是,最终为污染和滥用土地、森林、河流以及海洋而付出代价的却是那些最贫困的国家的人民。”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8年人文发展指数报告的结论,每年大量死于空气和河水污染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此外,他们民深受土壤贫瘠之苦,不久的将来还可能因为地球气温上升而遭水灾、地震和歉收之害。

实际上,工业化国家是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因为,它们是世界原料最大的消费者。

英国《新政治家》周刊1998年10月16日一期题为《环境污染 穷人受害》的文章也指出:“全世界死于环境污染的大多是穷人,他们是迄今为止自然界恶化的最大受害者。……污染正在地球上最贫困的人们中间展开一场悄无息(且鲜明为人知)的‘大屠杀。’举例而言,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每年有270万人死于空气污染,其中90%生活水平在发展中国家。……自然界环境恶化最早危及的也是穷人,他们付出的代价亦最大……赤贫的人们生活在最为脆弱的边缘地带,这些地方往往最先被洪水洗劫或遭狂风肆虐。”

当今全球化进程产生的问题还有许多,如不平等的经济发展问题,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边缘化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改头换面的新殖民主义问题,还有失业、社会分裂和忽视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等待。

如何看待反全球化运动

如何理性看待反全球化运动?

全球化一般是指经济全球化,即:全球经济超越国界的活动,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跨国家及地区的流动(简而言之就是 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这一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对于经济全球化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 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 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因此就要求参与者们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制度要求开放贸易门户加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活动中来。但这些标准和制度都是由大国、强国牵头制订的,所以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执行这些标准和制度对大国、强国比较有利。而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小国、弱国来说由于竞争力较弱,一旦执行这些标准和制度就可能给国家经济带来不可避免的损害,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全球化扩大了贫富差距,既扩大了富国和穷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加深了南北矛盾,也扩大了各个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

2、认为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和跨国公司联手,利用贷款和债务进行不合理的国际分工,通过全球化推行包括金融殖民和技术殖民的新殖民主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灾难;

3、认为发达国家推行全球化会使本国工业空心化,会减少本国的就业机会;

4、为全球化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

5、认为发达国家利用全球化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环境危机,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平衡;

6、认为发达国家通过全球化侵犯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侵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和经济稳定,损害发展中国家的独立。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发展中的事物必然也会具有正面和负面社会意义,赞成经济全球化的一方是因为他们看到和切实体会到全球化带来的贸易、资本、技术、服务等方面转移流动提供的便利和利益;而反对经济全球化的一方是因为他们看到和切实体会到全球化带来的贫富差距、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等消极后果。因此反对经济全球化的运动实际上反映弱势群体对发达工业化国家的不信任。

>>>>全文在线阅读<<<<

标签: 著名

相关阅读